首頁 新聞中心 時政 獨家 縣區(qū) 小記者 教育 醫(yī)療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網(wǎng) 數(shù)字報刊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即時新聞

她的青春是綠色的——“黑玫瑰”帕提古麗在沙海種樹20載

2024-12-04 13:27:06  來源:石榴云/新疆日報原創(chuàng)

  “塔克拉瑪干沙漠合龍了,作為親歷者,我非常激動,明年基地還要擴大種植面積?!?1月29日,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河東治沙基地,帕提古麗·亞森和同事們穿梭在梭梭林中,仔細甄別并采集品質優(yōu)良的梭梭種子。

  2005年,23歲的帕提古麗來到且末縣防風治沙工作站,成為且末縣首批防沙治沙護林員。20年來,她不畏艱辛,挖坑栽樹,割蘆葦建草方格,把最美好的年華都奉獻給了這片黃沙之地。曾經(jīng)青春洋溢的少女,如今已步入中年,她用自己的青春換來沙漠中那一片片生機勃勃的綠色。

  11月29日,在且末縣河東治沙基地,帕提古麗·亞森在收集梭梭種子。蘇鑫 攝

  沙漠種樹只為保護家園

  帕提古麗第一次到沙漠里植樹是1998年,那時她還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她參與了且末縣第一批次的植樹造林活動。同學們?nèi)耸忠话谚F鍬,一個小水桶。挖坑栽好樹苗,排著隊從車爾臣河一桶一桶接力給樹苗澆水。

  “這沙漠里的樹苗能活嗎?為啥要在這種樹呢?”帕提古麗滿心疑惑地問,那時她還不能理解這種行為。父親告訴她:“且末曾經(jīng)由于沙漠的不斷侵襲,出現(xiàn)過人們被迫搬遷的歷史。所以我們要在這里種樹,保護我們的家園?!?/p>

  且末縣沙漠面積超過其縣域面積的三分之一。沙漠與縣城僅一條車爾臣河之隔。為了阻擋沙漠對綠洲的侵襲,1998年,且末縣成立防風治沙工作站,在車爾臣河以東沙漠邊緣探索防沙治沙的生態(tài)治理之路。

  2005年,且末縣防風治沙工作站招聘治沙工人。深知植樹意義的帕提古麗踴躍報名,前往沙漠參與治沙種樹工作。然而,僅僅干了幾個月,帕提古麗便回到家中,向父親抱怨道:“治沙站的活兒太累了,每天不是割葦子、挖坑栽樹,就是搭建草方格,還得拉滴灌管子,我實在受不了了?!?她嚷嚷著要辭職。

  “年紀大的沒力氣干了,年輕的又都不愿意干,那這治沙的事兒誰來管?難道咱們就眼睜睜看著家被沙漠給吞了,背井離鄉(xiāng)嗎?”父親當時的一番話,重重敲在她心上。

  看著遠處那一個個沙丘,帕提古麗心里突然就有了很強的使命感。從那以后,她再也沒提過要離開治沙站,還暗暗發(fā)誓:一定要讓這片沙漠都長滿綠樹。

  11月29日,在且末縣河東治沙基地,帕提古麗?亞森站在沙丘上,看著自己和同事們種植的梭梭林,心中滿是成就感。蘇鑫 攝

  阻止沙漠向縣城移動

  帕提古麗喜歡站在沙丘上,遠遠看著自己和同事們種植的梭梭林?!八鼈兙拖褡约旱暮⒆右粯樱惶焯扉L大,從一株株幼苗變成一叢叢綠色?!迸撂峁披愓f。

  治沙種樹很艱苦。忙碌的時候回不了家,帕提古麗的午飯就是一個馕、一壺水?!帮L沙太大,沙子落進飯菜弄不出來,好在馕是干的,抖一抖沙子就掉了?!迸撂峁披愋χf。

  2015年,且末縣河東治沙基地開始鋪設滴灌管,沒有機械,滴灌管子全靠肩扛手拉。本身在沙漠中走路就很困難,帕提古麗還得拉著幾十米的管子爬沙丘。有時候爬上去了,管子突然掉落,又得下去撿起來重來。后來,她就將管子綁到腰上拉著走。

  生活的苦,工作的累都不算啥,最讓帕提古麗和同事們傷心的是眼睜睜看著親手種植的梭梭苗被沙塵暴吹走。

  有一年春季,帕提古麗與同事們正在種樹時,沙塵暴突然來襲,剎那間天色變黑。她和同事們只能頭對頭蹲在一起,擔心有人會被大風刮走。沙塵暴過后,大家灰頭土臉地站起身來,發(fā)現(xiàn)自己還在原地,剛栽種的樹苗卻一株都沒了?!澳菆錾硥m暴特別兇猛,吹斷了治沙站的好幾根電線桿,1萬畝梭梭林苗被刮走一大半,我們連續(xù)3年都在補種。”帕提古麗說。

  長期風吹日曬,帕提古麗的臉被太陽曬得黑黑的,她嘗試用各種化妝品,卻怎么也遮不住黝黑的皮膚。大家親切地稱她“黑玫瑰”。

  如今,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車爾臣河東岸的沙漠邊緣已筑起一條長23公里、寬1公里至7公里,面積達13萬畝的綠色長城,使且末縣沙塵暴、浮塵天氣年平均天數(shù)顯著下降,阻止了沙漠向縣城移動的腳步。

  4月19日,在且末縣河東治沙基地,帕提古麗·亞森(左)和同事在接滴灌管子。蘇鑫 攝

  帶動更多人參與到治沙中

  “今年冬季,河東治沙基地預計采收新鮮肉蓯蓉650噸,產(chǎn)值在550萬元左右。”且末縣防風治沙工作站站長阿巴斯·艾薩開心地說,現(xiàn)在治沙基地每年都有收入。

  隨著綠色的延伸,帕提古麗與同事們積極探索發(fā)展沙漠經(jīng)濟,在梭梭林下接種肉蓯蓉,把沙漠治理與經(jīng)濟發(fā)展有機結合,并取得了成功。隨后又引進打瓜、板藍根等經(jīng)濟作物,走出一條特色沙產(chǎn)業(yè)發(fā)展之路,實現(xiàn)生態(tài)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的雙贏。

  自從且末縣河東治沙基地種植肉蓯蓉后,且末縣阿熱勒鎮(zhèn)阿熱勒村村民達吾提·哈斯木就在這里開拖拉機播種,或采挖肉蓯蓉?!拔颐磕暧?萬多元的收入,離家近,也不耽誤家里農(nóng)活?!边_吾提高興地說。

  “當初我們也沒有想到,這沙漠還能‘生金’。”帕提古麗自豪地說。

  帕提古麗和同事們治沙播綠的故事報道后,吸引許多人前來取經(jīng)學習,希望能將且末縣的成功經(jīng)驗復制到更多沙漠化地區(qū)。

  2021年,山東小伙榮新宇被帕提古麗在沙海奉獻青春的故事所感動,遠赴且末,加入治沙志愿者隊伍。榮新宇說:“我要與治沙隊員們并肩作戰(zhàn),讓沙漠里長出更多的樹,一片一片綠起來?!?/p>

  帕提古麗每到一個地方,都給大家講治沙的好處,希望帶動更多人參與到治沙中來。

  “即使我退休了,我的心也永遠留在這里。愿這片沙漠的綠色一年比一年多?!迸撂峁披愌壑袧M含憧憬。

  責任編輯:張琴

編輯:孫建勝
河山新聞
移動客戶端
張家口日報官方
微信“張小全兒”
張家口新聞網(wǎng)
官方微博
抖音掃碼
關注@張家口NEWS
【張家口新聞網(wǎng)版權聲明 】

1.本網(wǎng)(張家口新聞網(wǎng))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wǎng)”、“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jù)協(xié)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wǎng)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wǎng)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 未經(jīng)本網(wǎng)協(xié)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jīng)本網(wǎng)協(xié)議授權的媒體、網(wǎng)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wǎng)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電話:0313-2051987。